換個行星看暈華 ( 上 )

作者:江秉城 / 劉耕文
編輯:林彥興 / 邱聖凱 / 郭泰驛

何謂光象?光象是光經過大氣中的微粒折射、反射或干涉後被人眼看到的光學現象。華的原理與干涉有關,歸類為干涉光象;而暈與虹則跟光的折射有關,歸類為折射光象。
這一年來,當我們仰望天空,常常可以在太陽和月亮旁看到精采的光象。有時候看到一整圈的暈,有時候看到一層的華。他們壯觀的樣子都使人著迷。這個時候,有個奇異的想法出現了:在地球上有如此壯觀的現象,若有一天到了其他的星球,那還看得到嗎?

地球上的華
光線經過大氣中的懸浮微粒後,在微粒兩端點光源產生繞射。由多個繞射互相干涉,並疊加後產生彩色的光盤面,稱之為華。
影響華的型態包含兩項因素,水滴粒徑大小及水滴大小一致性。粒徑大小會影響華的圓盤視角大小,若水滴粒徑較小,則圓盤會放大;而當水滴粒徑越大,則圓盤縮小,如圖一。在此為方便說明,將中心紅色環的視直徑定義為華的視直徑。水滴大小的一致性程度會影響華的清晰度,若大氣中的水滴粒徑大小越一致,華越清楚;若大氣中的水滴粒徑大小有各式各樣的尺寸,會產生不清楚的華,如圖二。


圖一:本文以華最接近中央紅色位置作為華的大小定義,如水滴大小為10μm時視,華的視直徑定義為5.2度。
資料來源:https://www.atoptics.co.uk/droplets/cordrsz.htm

圖二:水滴粒徑大小的一致性影響華的色彩對比度。One size表示大氣中的水滴粒徑大小一致;10%表示大氣中有10%的水滴粒徑大小與別的不同;20%表示大氣中有20%的水滴粒徑大小與別的水滴不同。若大氣中的水滴粒徑大小越一致,則華看起來越清楚。
資料來源:https://www.atoptics.co.uk/droplets/cordrsz.htm


由於華的原理是邊緣繞射後干涉,不需要穿過物質,產生華的懸浮微粒不一定要為水滴。若冰晶的大小相符,甚至花粉,也可以產生華。
華最特別之處是它的顏色不是按紅橙黃綠藍靛紫排序,因為華的顏色是由不同波長的光干涉後疊加。另外,不同波長的光在干涉之後,產生出的強度峰值位置也不相同,因此產生出多彩的同心圓結構,顏色與角度的關係如圖三色條所示。

圖三:不同波長的光經過干涉後,所得出的視角半徑與強度,及疊加後得出的顏色。其中縱軸為光強度,橫軸為距離中心的視直徑,疊加出來的顏色如最上方的長條形,而第三個長條形是實際狀況的亮度,第二個長條形則是實際亮度再乘上十五倍。
資料來源:http://www.philiplaven.com/p8c.html


地球上的暈
光經過空中的冰晶後會產生折射與色散,看起來就像光源旁有一圈光環。但冰晶的形狀很多元,因此能產生的光象也具有多樣性。而暈的顏色成因則與虹很類似,兩者皆屬折射光象,只是虹是由水滴折射與反射,暈則是由冰晶折射與反射。

日暈,攝於新竹高中校門口。攝影:黃晟庭

冰晶的大小和清晰度有關。冰晶小於10μm時,米氏散射和干涉的影響會使光象互相干擾,導致華和暈都不明顯;當冰晶介於50μm~100μm時,會產生邊緣最清晰的暈;當冰晶顆粒大於1mm,則暈的輪廓會模糊不清,因為大顆的冰晶可能含有雜質,進而影響折射角。
冰晶的種類和暈的種類有關。如圖五,當大氣中的六角柱狀冰晶以綠線為轉軸落下,稱之為長柱狀冰晶(Column),光的入射角呈機率分布。折射光的折射角範圍約為22~50度。這可能可以形成上切弧、下切弧、光柱等。但當大氣中的六角柱狀冰晶以紅線為轉軸滾動落下,則稱為Parry 冰晶(圖五)。這種旋轉方式發生的機率非常低,並可能造成環天頂弧(Circumzenithal arc)等。大氣中的六角平板狀冰晶若只以紅線為轉軸落下,稱為平板狀冰晶(Plate)。若光線從冰晶上部入射時產生環天頂弧;從側面入射時則產生幻日。但若六角平板狀冰晶以紅線和綠線作轉軸落下,稱為Lowitz冰晶,則會產生更少見的光象。22度與46度暈的發生原因也可以由六角柱狀冰晶長軸(綠線)方向水平旋轉掉落。

資料來源:http://slideplayer.com/slide/4180809/
( 未完待續 )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