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社刊 17】星風狂想曲

作者:江秉城
編輯:林彥興

每逢春節,人如月相,越來越胖。年後有些人也開始煩惱減肥問題了呢。你可曾想過恆星怎麼減肥?
不!你沒有!因為你只想到你自己!
其實,恆星打從站上主序帶,時時刻刻都在減肥。除了恆心內部核融合造成的質量損失,另一種恆星減重的方式就是「恆星風」。 恆星風,顧名思義就是恆星吹出來的風,是恆星上層大氣噴出來的高能粒子,如電子、質子、氦原子核等。至於恆星風的風速與質量流失率,和恆星的種類有關。紅巨星的恆星風風速慢,但一生中透過恆星風流失的質量多;年輕又熾熱的恆星一生中透過恆星風流失的質量多,且恆星風風速快,是由輻射壓驅動。

圖片來源:NASA

輻射壓是什麼?
電磁輻射會對物體表面施加壓力,壓力強度和溫度四次方成正比。輻射壓雖然弱,但對電子、質子等微小粒子還是有顯著作用。具體應用如太陽帆,利用太陽的輻射壓作動力來源。 我們的太陽吹出來的恆星風,就是一般常聽到的「太陽風」。太陽風理論於1958年由帕克(Eugene Newman Parker)提出。NASA 在去年 8 月發射的太陽探測器帕克號(Parker Solar Probe,圖一),就是首次以還在世的人命名的探測器。
為什麼要用帕克命名呢?因為帕克號將是最接近太陽的探測器,直接飛進太陽的上層大氣──日冕。太陽風就是從太陽上層大氣吹出來的啊!飛進日冕那上百萬度的高溫,最佳抵擋寶物就是帕克號面對太陽的那塊白色蓋子啦!使用最新碳纖維材料,讓正面就算 3000 度,背面依然可以保持儀器30度。除了研究太陽風和日冕動力、磁場的科學儀器,帕克號上還搭載了一個記憶卡,儲存著帕克的照片及論文,和上百萬人的名字(圖二)。
「星風泡」是恆星周圍一個充滿電漿的泡狀結構,大部分是恆星風吹出來的物質。來看看我們太陽的表現吧!

(圖一)帕克號的任務徽章。NASA。
(圖二)到 NASA 網站登錄後可獲得一張有自己名字的證書喔。NASA

A. 太陽圈(Heliosphere)
太陽的星風泡,所有行星都被罩在這個舒適圈內。太陽誕生前,瀰漫在宇宙中的是星際物質,成分大概就是離子、氣體、塵埃等非常稀薄的一丁點物質。太陽走上主序帶後便開始吹太陽風,在星際物質間吹出個太陽圈。
咦?怎麼不是個球形?因為我們的太陽系正在繞銀河系中心運轉!太陽走到哪,太陽圈就跟著動到哪,所以太陽圈才被拉長成橢球形。

圖三:這張圖來自 NASA 官網。太陽是圖片中央偏上的黃色亮點,行星軌道顯示於其周圍。

B. 太陽風層頂(Heliopause)
又稱日球層頂。太陽圈的最外層,是太陽風中的粒子和星際物質勢均力敵的地方,也可以說太陽風吹不動啦!春風不度玉門關,太陽風不度日球層頂。

C. 終端震波(Terminal Shock)
這邊先來介紹一種現象──水躍(hydraulic jump)。圖四中的水柱衝進水槽時,水流速度大於水波速度(超臨界流),可類比成飛機在空氣中作超音速運動。水流往外流動時,會因阻力而漸漸減緩流速。當流速減緩至等於水波速度時,即產生水躍現象,水位升高,形成圖中明顯的邊界。之後流速繼續下降,水流速度小於水波速度(亞臨界流)。在水中,訊息傳遞的方式是水波,例如把石頭丟進水裡時看到的漣漪;在星際介質與太陽風物質中,訊息傳遞的方式是兩粒子互相碰撞,和空氣傳遞聲音的意思相同。因此,星際介質的臨界速度可以說是星際介質內的音速。當太陽風風速由超音速降低時,在等於音速的瞬間會產生終端震波。

圖四
灰色箭頭:超臨界流(波速沿箭頭方向下降);白色箭頭:亞臨界流(波速沿箭頭方向下降);黑色邊界:水躍(水位上升),也就是所謂的終端震波。


到底為什麼有「水躍」現象?
上面這張圖表是在長方形水道中,給定單位時間體積流量和水道寬度,能量 E 和水深 y 的關係圖。E 是 y 的函數。(Ec,yc) 這點以上是亞臨界流,E=y 是其漸進線;以下是超臨界流,y=0 是其漸進線。
根據能量守恆,體積流量、水道寬度也不變的情況下,除了 (Ec,yc) 之外,一個E會對應到兩個 y 值,分別是亞臨界流的水深和超臨界流的水深。
那麼,從亞臨界流到超臨界流,就會有 Y2-Y1 的高度差。詳細計算方法須解微分方程,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啃維基 Energy–depth relationship in a rectangular channel 更進一步研究!

圖片來源:Lindsay Lally, Lee Hixon via wikimedia common


D. 日鞘(Heliosheath)
終端震波和日球層頂之間的區域。

E. 弓形震波(Bow shock)
又稱艏(ㄕㄡˇ)波,船首的水波。或許有人聽過 bow wave breathing,利用泳速快時,頭前方產生的弓形震波內的空隙換氣。(圖五)

圖五:頭前方的弓形震波。圖源 www.feelforthewater.com

太陽在超音速繞銀河系中心時,太陽圈這個大泡泡會跟著移動,前進方向上便產生一個弓形震波。
最後讓我們看看其他太陽系外的弓形震波吧!(圖六、圖七)

圖六(左):這張圖來自哈伯望遠鏡。LL Orionis(影像中的亮星)位於獵戶座大星雲。其實影像右上角還有一個弓形震波喔!
圖七(右):這張圖來自史匹哲紅外線太空望遠鏡。Zeta Ophiuchi(中央亮星)位於蛇夫座。


同期社刊其他文章:
本季星空
黃道第十三位階的爭奪—蛇夫座的起源與探究 (上)
雷射到自我調適光學 (上)
如何知道銀河系的結構 (一)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