兩週前(5/20),NASA
發布新聞,將計畫中的下一代太空望遠鏡命名為「南希·葛莉絲·羅曼太空望遠鏡 Nancy
Grace Roman Space Telescope」。這隻望遠鏡將是繼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(JWST)之後,NASA
的下一個大型太空望遠鏡計畫。
圖片來源:NASA (WFIRST Project and Dominic Benford)
誰是羅曼?
南希·葛莉絲·羅曼(1925-2018)是著名的美國天文學家。在她生長的年代,科學界的性別平等遠不如今天,但她仍然努力撐過他人的冷眼與勸退,選擇攻讀天文並在取得博士學位,在恆星分類、星團運動等領域貢獻卓越。1959 年羅曼到 NASA 任職,並從此長年擔任 NASA 的首席天文學家,期間參與、主持許多 NASA 的太空望遠鏡計畫,比如著名的 COBE。而她對哈伯太空望遠鏡計畫的貢獻,則讓她獲得「哈伯之母」的稱號。
1972 年的羅曼博士,攝於 NASA 哥達德太空中心。圖片來源:NASA/ESA
望遠鏡
在被命名為羅曼太空望遠鏡之前,這個計畫稱為「廣域紅外巡天望遠鏡 WFIRST」。顧名思義,這是一台觀測紅外線,用於進行「巡天」,也就是觀測大範圍天空的望遠鏡。預計將在 2020 年代中期發射,運行於日地第二拉格朗日點。它在構造上與哈伯太空望遠鏡相當類似,使用一面直徑 2.4 公尺的主鏡,但是得益於三十年來的科技進步,羅曼可以在擁有與哈伯同等解析力下,拍攝範圍 100 倍大的影像。
羅曼太空望遠鏡的觀測視野與哈伯、韋伯太空望遠鏡的比較。圖片來源:NASA
對宇宙學家與星系天文學家來說,這樣的能力可謂夢寐以求。他們預計利用羅曼太空望遠鏡,拍攝早期宇宙中數以百萬計的大量星系與超新星,並對其中一部份進行更詳盡的光譜分析,藉由觀測這些星系的紅移、位置分佈、形狀、亮度、大小......等等資訊,可以回推出宇宙膨脹歷史(與暗能量有關)、星際間暗物質的分佈(利用重力透鏡效應)、尋找早期宇宙中的特殊星系、甚至是幫忙測量本星系群之中的恆星移動。
另一方面,系外行星學家也對它充滿期待。羅曼太空望遠鏡將藉由兩種方式來偵測系外行星:
一個是藉由「微重力透鏡 Microlensing」效應。當一顆恆星通過一個背景光源時,恆星的質量會扭曲周圍的時空並匯聚後方的光源,使得背景光源看起來像在短時間內快速的變亮、然後又恢復原狀,而且亮度變化的曲線有相當明顯的特徵。而如果這顆恆星旁邊有行星環繞,那行星的質量也將對亮度曲線造成影響。天文學家就能藉由分析亮度的變化曲線,來探測系外行星的存在。
微重力透鏡效應的示意圖。圖片來源:NASA, ESA, and K. Sahu (STScI)
第二個重點,羅曼將攜帶最先進的日冕儀(CGI),直接拍攝系外行星與原行星盤。
甚麼是日冕儀呢?顧名思義,它最早是為了研究太陽的日冕而發明的儀器。由於平常的太陽實在太亮,使得旁邊相對黯淡的日冕相當難以觀測,因此科學家發明了日冕儀,藉由複雜的光學系統,遮擋住視野中心來自太陽的強光,才能好好的拍攝、研究黯淡的日冕。而系外行星的探測中,由於系外行星本身又小又暗、又非常靠近明亮的母恆星,想要直接拍攝到他們,就像要你直視著汽車頭燈,然後尋找頭燈旁的蚊子一樣困難。因此,天文學家必須借助日冕儀的力量才能夠直接拍攝到它們。
哈伯太空望遠鏡 STIS 儀器的日冕儀拍攝的北落師門。藉由遮住中心恆星的強光,才能拍攝北落師門四周複雜的塵埃結構。圖片來源:NASA and ESA
而羅曼搭載的光譜儀,將更進一步利用各種特殊的光學元件,以及類似調適光學技術中採用的可變形鏡片,利用破壞性干涉來消除主恆星的光線,讓我們能看到主恆星旁邊,比恆星暗數百萬倍的系外行星。並進一步研究它們的光譜,看看他們溫度多高、是由甚麼組成、讓我們更加了解這些外星世界。
結語:值得期待的未來
作為 JWST 之後的下一款大型光學太空望遠鏡,天文學大尺度與小尺度的問題羅曼通通包辦。它將能夠以哈伯等級的解析度,拍攝廣大宇宙中數以百萬計中的星系來研究宇宙學與星系演化;同時,它搭載的新一代日冕儀將能讓我們更清楚的直接拍攝系外行星。羅曼太空望遠鏡將產出哪些令人驚艷的資料?又將如何協助我們揭開宇宙的神秘面紗?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!
延伸閱讀
NASA 羅曼
WFIRST-2.4: What Every Astronomer Should Know
羅曼日冕儀的運作原理
圖片來源:NASA (WFIRST Project and Dominic Benford)
誰是羅曼?
南希·葛莉絲·羅曼(1925-2018)是著名的美國天文學家。在她生長的年代,科學界的性別平等遠不如今天,但她仍然努力撐過他人的冷眼與勸退,選擇攻讀天文並在取得博士學位,在恆星分類、星團運動等領域貢獻卓越。1959 年羅曼到 NASA 任職,並從此長年擔任 NASA 的首席天文學家,期間參與、主持許多 NASA 的太空望遠鏡計畫,比如著名的 COBE。而她對哈伯太空望遠鏡計畫的貢獻,則讓她獲得「哈伯之母」的稱號。
1972 年的羅曼博士,攝於 NASA 哥達德太空中心。圖片來源:NASA/ESA
望遠鏡
在被命名為羅曼太空望遠鏡之前,這個計畫稱為「廣域紅外巡天望遠鏡 WFIRST」。顧名思義,這是一台觀測紅外線,用於進行「巡天」,也就是觀測大範圍天空的望遠鏡。預計將在 2020 年代中期發射,運行於日地第二拉格朗日點。它在構造上與哈伯太空望遠鏡相當類似,使用一面直徑 2.4 公尺的主鏡,但是得益於三十年來的科技進步,羅曼可以在擁有與哈伯同等解析力下,拍攝範圍 100 倍大的影像。
羅曼太空望遠鏡的觀測視野與哈伯、韋伯太空望遠鏡的比較。圖片來源:NASA
另一方面,系外行星學家也對它充滿期待。羅曼太空望遠鏡將藉由兩種方式來偵測系外行星:
一個是藉由「微重力透鏡 Microlensing」效應。當一顆恆星通過一個背景光源時,恆星的質量會扭曲周圍的時空並匯聚後方的光源,使得背景光源看起來像在短時間內快速的變亮、然後又恢復原狀,而且亮度變化的曲線有相當明顯的特徵。而如果這顆恆星旁邊有行星環繞,那行星的質量也將對亮度曲線造成影響。天文學家就能藉由分析亮度的變化曲線,來探測系外行星的存在。
微重力透鏡效應的示意圖。圖片來源:NASA, ESA, and K. Sahu (STScI)
甚麼是日冕儀呢?顧名思義,它最早是為了研究太陽的日冕而發明的儀器。由於平常的太陽實在太亮,使得旁邊相對黯淡的日冕相當難以觀測,因此科學家發明了日冕儀,藉由複雜的光學系統,遮擋住視野中心來自太陽的強光,才能好好的拍攝、研究黯淡的日冕。而系外行星的探測中,由於系外行星本身又小又暗、又非常靠近明亮的母恆星,想要直接拍攝到他們,就像要你直視著汽車頭燈,然後尋找頭燈旁的蚊子一樣困難。因此,天文學家必須借助日冕儀的力量才能夠直接拍攝到它們。
哈伯太空望遠鏡 STIS 儀器的日冕儀拍攝的北落師門。藉由遮住中心恆星的強光,才能拍攝北落師門四周複雜的塵埃結構。圖片來源:NASA and ESA
而羅曼搭載的光譜儀,將更進一步利用各種特殊的光學元件,以及類似調適光學技術中採用的可變形鏡片,利用破壞性干涉來消除主恆星的光線,讓我們能看到主恆星旁邊,比恆星暗數百萬倍的系外行星。並進一步研究它們的光譜,看看他們溫度多高、是由甚麼組成、讓我們更加了解這些外星世界。
結語:值得期待的未來
作為 JWST 之後的下一款大型光學太空望遠鏡,天文學大尺度與小尺度的問題羅曼通通包辦。它將能夠以哈伯等級的解析度,拍攝廣大宇宙中數以百萬計中的星系來研究宇宙學與星系演化;同時,它搭載的新一代日冕儀將能讓我們更清楚的直接拍攝系外行星。羅曼太空望遠鏡將產出哪些令人驚艷的資料?又將如何協助我們揭開宇宙的神秘面紗?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!
延伸閱讀
NASA 羅曼
WFIRST-2.4: What Every Astronomer Should Know
羅曼日冕儀的運作原理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