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時事新聞】國際太空站常駐人類20年!

作者:曾怡甄 

20年前的2000年11月2日,三名太空人乘坐著聯盟號TM-31與國際太空站(ISS)對接,正式開啟了太空中有人類常駐的歷史,持續至今。

「遠征1號」(Expedition 1)[1]的三位成員:美國太空人薛菲爾德、俄國太空人吉先科與基爾卡列夫進入太空站的第一件事,是開燈、喝點熱水、啟用廁所,然後設置好連接地球的通訊設備。當時的ISS還很簡陋,只有三個小小的艙室,不像今天擁有十幾個艙室及床位、數個高科技實驗室、甚至還有一個擁有大片窗戶的穹頂艙的規模。每天都有新的問題待解決,薛菲爾德表示:「對我來說最大的挑戰,是將30小時的工作量,壓縮在18小時的工作時數裡面。」

20年後的今天,已經有來自19個國家、240個人在太空站上工作、生活,完成了上千個實驗,涵蓋了生物、醫藥、物理、科技與地球科學等多種領域,造福人類。或許身在2020年世界上面臨的種種麻煩之中,對太空探索的投資總會有懷疑的聲音商討它是否值得,然而綜觀科學的歷史,一個科學研究能不能在未來轉化為現實利益,極少能在研究的當下就被洞見。就如同有許多應用於現今的科技,是源自當時為了克服在太空環境下工作的種種問題,而發展的技術。當疫情在全球蔓延、呼吸器供不應求時,NASA的噴射推進實驗室(JPL)在短短37天內就開發出COVID-19專用呼吸機,而能有這樣快的研發速度,是汲取了太空開發的過程和技術。

科學研究是條曲折的道路,也因為這樣,太空本身擁有了無限的探索性,除非我們去尋求這些好處,否則我們不知道有什麼好處正等著我們。

[1] 所有常駐於ISS的團隊皆以「遠征n號」(Expedition n)命名,預計在今年11/15升空的是Expedition 64。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