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彥興
出題篇
大家還記得上個月我們報導過,「帕克太陽探測器 PSP」成為首個「觸碰太陽」的人造物體嗎?小編在蒐集資料的時候,在維基百科上看到了一張 Phoenix7777 製作的,帕克自 2018 升空以來的相對於太陽的距離與速度圖。
仔細一看發現,哼哼......這圖其實相當有趣,是測試太空迷們對軌道力學認識的絕佳教材。於是小編花了一點時間,去把原始資料挖出來重新畫了一次,而本次小擂台給各位的挑戰如下:
- 分辨哪一條線是距離,哪一條線是速度(黃色或藍色)?
- 解釋為什麼兩條線會長成這個形狀?
- 如何用這張圖解釋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?
- 解釋為甚麼藍色的線會出現奇怪的不連續區段(短時間內突然增加或下降),以及這對黃色的線有什麼影響?
答案將在一周內公布,留下你的想法與大家討論吧!
解答篇
公布解答的時候到啦!
禮拜天,我們給大家介紹了一張帕克太陽探測器 2018 年至今相對於太陽的距離與速度,這張圖上究竟藏了多少關於軌道力學的有趣知識呢?
首先,圖中一黃一藍兩條曲線,哪條是距離、哪條是速度呢?
正如其名,帕克是一個探測太陽的探測器。想要觸碰太陽,探測器就要不斷地煞車煞車再煞車,消耗自己的力學能,才能夠降低軌道前往內太陽系。因此帕克最初發射的時候,就是朝著地球公轉的相反方向加速的。因此我們可以判斷,黃色的線是距離,藍色的線則是速度。
再來,這張圖漂亮的展示了克卜勒行星運動三定律。首先,帕克的軌道是橢圓形(第一定律),而且距離越小、速度越快(第二定律),因此距離與速度的曲線才會長成一端尖、一端鈍的形狀。再來,如果你仔細看軌道的遠日(黃線最高點)和近日點(黃線最低點),你會發現他們相加起來越大(即軌道的半長軸越長),每個軌道的週期(橫向間隔)就越久,也就是克卜勒第三運動定律。
最後,速度線上的那些不連續面是怎麼回事呢?
答:那些是帕克飛過金星時,重力助推造成的減速。為了讓帕克在盡可能減少推進劑消耗的情況下接近太陽,任務團隊為帕克精心安排了七次金星飛掠。每一次飛掠,都讓金星的重力拉帕克一把,降低它的速度,讓它在下一次的軌道中,可以更靠近太陽。於是我們看到,僅憑高中物理的知識,就能在一張圖中挖出如此多的亮點,是不是相當有趣呢?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