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時事新聞】蓋亞衛星:第三期數據即將登場

林彥興


測量星星的位置與亮度,是天文中最基礎也最古老的分支 ── 天體測量學 (Astrometry)的工作。人類幾乎所有的天文知識,都奠基於此。也因此,更精準地測量恆星的位置和亮度,是千年來無數天文學家不斷追求的目標。

歐洲太空總署(ESA)2013 年發射的「蓋亞 Gaia」衛星就是這齣大長篇的最新一章。運行在日地第二拉格朗日點的它,對天體位置的量測精度最高可達 10 微角秒的等級。10 微角秒的量測有多精細?想像一公尺外有個杯子,杯子上有顆原子移動了半個原子的距離,這麼微小的差異,都可以用蓋亞的資料偵測出來。

從 2013 年升空以來,蓋亞已經釋出過三次資料,分別是 DR1、DR2 與 EDR3。每一次的更新,都包含更多的天體,與更精準的測量結果。下禮拜一即將公布的蓋亞第三期數據(Data Release 3, DR3)中,總共將包含約 18 億顆天體,其中大部分是位於銀河系內的恆星。而在這 18 億筆資料中,大概有 15 億個天體有完整的位置與自行,其中又有 3400 萬顆有徑向速度的資料。換言之,蓋亞每次的資料釋出,都在刷新史上最精細的銀河系地圖的紀錄。

這些精確的資料有甚麼用呢?有恆星在不同時間的位置資訊,就能計算出視差(parallax),得到恆星的距離;也能測量出自行(proper motion),知道恆星的切向角速度;佐以光譜儀,又能知道徑向速度。於是全部綜合起來,你就能夠擁有天體的三維位置與速度。有恆星的位置和速度,就可以計算它們過去與未來數百萬年之間是怎樣運動的,了解銀河系的歷史、測量銀河系的結構,甚至用於搜尋暗物質的蹤跡。另一方面,對鄰近恆星的視差距離量測,也是天文學中一系列測距方法(距離階梯 Distance Ladder)的基礎,天文學家對許多更大尺度天體(比如星系天文學和宇宙學)的研究,都奠基於此。

不像能夠產出美麗照片的哈伯,蓋亞的數據在多數人看起來也許枯燥無味,但這些不起眼的數據,是天文物理大廈的重要地基。而天文學家的巧思,將持續發掘這些海量的數據中隱藏的寶藏。


延伸閱讀
Gaia DR3
。來認識天體測量學的厲害:人們抬頭所遙望的星空是恆定不變嗎?
。蓋亞資料還能怎麼用?可以用來尋找雙類星體

Credit: ESA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