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地科小擂台】次軌道飛行

林彥興


在我們的「衛星軌道萬花筒」系列(雖然它有點古老了XD)中,介紹過很多各式各樣的軌道,比如近地軌道(LEO)、地球靜止軌道(GEO)、地球同步轉移軌道(GTO)、高橢圓軌道(HEO)等等。每個軌道都有屬於它的特性,被不同種類的衛星使用。而在介紹的最後我們有提到,如果你的軌道與大氣層或是地面相交,無法讓衛星走完完整一圈,這種軌道叫做次軌道(Suborbit)。那什麼樣的飛行器會進行次軌道飛行呢?彈道飛彈(Ballistic Missile)就是一個經典的例子。近年來還有 Blue Origin 和 Virgin Galactic 等次軌道觀光火箭,以及探空火箭等。

以下是小編寫的一個簡單的彈道飛彈飛行模擬。可以看到,彈道飛彈的飛行過程中,其速度的變化可以分成三個階段。那本次小擂台的問題就是:為什麼會分成三段呢?在這三段過程中,火箭/飛彈各自處在怎樣的狀態?背後的原理是什麼呢?




解答篇
任何次軌道火箭的飛行過程,都會牽涉到以下幾個重要的物理機制:
  1. 重力:大家的老朋友(?),基本上永遠都在。
  2. 火箭推力:火箭引擎點燃的時候才有,燃料燒完就沒了。
  3. 空氣阻力:基本上只在大氣層內作用,簡單的說,跟速度的平方成正比。
  4. 假想力們:若把座標固定在地上,就得考慮離心力和科氏力的影響。
M 字的三段,基本上就是前三者分別上場輪流表演。
一開始,引擎推力主導,火箭在火箭的推力下上升並加速。
再來,推進劑耗盡,火箭基本上作斜拋運動。
最後,火箭重返大氣,在空氣阻力下劇烈減速,直到撞擊目標。

定性的說,很簡單;定量的算,可就不容易了。

重力、離心力和科氏力算是最簡單的部分,十八世紀的古人們都可以算。

火箭算難度普通,火箭的推力或多或少是固定的,重點在考慮隨著火箭引擎持續把推進劑噴出,火箭的質量會逐漸減輕。因此雖然推力相同,但火箭提供的加速度其實會隨時間上升,直到所有推進劑耗盡。也因此第一段的速度變化,是一個凹向上的曲線。

空氣阻力難度更高。首先我們必須先計算空氣密度隨高度的變化,這可以藉由假設流體靜力平衡之後,給定一個溫度變化曲線得出,學大氣的同學想必對這個很熟悉。空氣阻力則更為麻煩,尤其彈道導彈會以極音速重返大氣,這個速度下的空氣動力學,相信至今仍是非常活躍的研究領域。在這個模擬中,小編就用傳統的 $v^2$ 阻力草草了事。

雖然這個模型很簡單,但還是可以清楚讓人感受到,彈道飛彈相關的物理絕非隨便讀讀文字敘述所能掌握。建立出一套能在複雜戰場環境下,快速的計算、預測乃至接戰、攔截彈道飛彈的 BMD 系統們,更是無法想像的強大。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