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太空科學】超同步轉移軌道 SSTO

林彥興


今日凌晨,SpaceX 以獵鷹九號火箭將 Galaxy 31/32 兩顆同步通訊衛星發射升空。但與平常不一樣的是,這次用於發射的獵鷹九號 B1051.14 助推器,並沒有安裝回收用的網狀翼和降落腳架,而是像其他火箭一樣,發射後就拋棄不回收使用,也為 B1051 這個 14 手助推器的服役生涯畫上句點。那為甚麼這次 B1051 不進行回收呢?主要原因是這次任務要求將衛星送入「超同步轉移軌道 SSTO」上。

相信很多人都有聽過「同步轉移軌道 GTO」的概念(下圖左。如果沒有,可以先去看看我們的〈衛星軌道萬花筒〉圖文 XD):想要把衛星從近地軌道(LEO)送上同步軌道(GEO),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讓火箭在近地軌道上加速,讓軌道的遠地點延伸至同步軌道的高度(大概 36000 公里),然後與衛星脫離。等衛星走到遠地點時,再使用自己的引擎加速,把軌道拉回圓形。這種轉移方式就是大名鼎鼎的「霍曼轉移 Hohmann Transfer」。

而所謂的超同步轉移軌道,是在近地軌道上加速時,讓火箭一舉把遠地點拉到超過同步軌道的高度(比如拉到 60000 公里以上),然後火箭與衛星脫離,衛星在遠地點加速把近地點拉到同步軌道的高度,最後抵達同步軌道時再減速把軌道拉圓。用軌道力學的術語來說,這種變軌方式叫作「雙橢圓轉移 Bi-elliptic Transfer」。

如果仔細看兩種轉移所需消耗的總速度增量(Delta v,大可想成需要消耗的燃料),會發現簡單的 GTO 其實更有效率,那為甚麼還要用 SSTO 發射衛星呢?

這是因為衛星其實不是放著不管就會乖乖待在軌道上的。受到日月引力、太陽輻射壓等諸多因素影響,同步衛星的軌道其實會隨時間偏移,此時就需要消耗衛星自身攜帶的推進劑來修正。剩餘的推進劑越多,衛星的壽命就越長。

因此從衛星營運者的立場來看,使用 SSTO 雖然會增加整個變軌過程消耗的總推進劑,但是衛星進入同步軌道時剩餘的推進劑反而變多,衛星壽命變長。因此只要情況允許,衛星營運者常傾向使用 SSTO。當然,如果火箭可以直接把衛星送進 GEO,那當然是再好不過了。但很可惜,這種事不是所有火箭都能做到的。也因此上次講獵鷹重型將 USSF-44 直送 GEO 時 [2],才會說這個能力對發射商意義重大。

SSTO 還有另一個重要的功能,是大幅節省調整軌道傾角所需要的推進劑量,對高緯度國家尤其重要。但這個點相對複雜,以後有機會再說吧。


Note:是說 SSTO 這個縮寫其實跟「單節入軌 Single Stage To Orbit」一樣,蠻容易搞混的。

圖中數據由 SSTO 遠地點 70000 公里計算。軌道比例並不符合現實情況。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