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時事新聞】再見了,從 747 上發射的酷火箭:維珍軌道走向破產

陳子翔、林彥興


過去數月,空載發射公司維珍軌道的狀態一路下坡。在經歷發射失敗、股價重挫、資金缺乏、員工停薪等事件後,最終在 3/30 宣布停止所有業務,並資遣大多數員工。由波音 747 拋射火箭入軌的景象,也許會就此成為絕響。

小型火箭的百家爭鳴

維珍軌道是近年眾多提供小型衛星發射的新創太空公司之一。由於小型衛星與立方衛的盛行,發射這類衛星的市場需求也越來越大,讓這幾年新推出的小型火箭如雨後春筍般冒出。

這類的小型火箭的發射酬載重量不超過兩頓,若用「發射每單位重量所需花費」衡量,中大型火箭絕對比小型火箭便宜一大截。但就像 UberEats 和 Foodpanda 不會用大卡車來送你叫的外送一樣,縱使卡車有單位重量低運費的優勢,送個便當飲料用大卡車卻一點也不方便,更不划算。而個人美食外送之於商家批貨,就如同發射小型衛星相比大型衛星一樣,小型衛星需要的是總成本低,機動性高的發射服務,而這是大火箭難以滿足的。另外,小型火箭的開發成本和難度也比較低,這也是新創火箭公司多從小型火箭著手的原因。

維珍軌道的賭注:不同於多數火箭的空載發射設計

在這個小型火箭百家爭鳴的時代,維珍軌道選了一條與眾不同的路,其開發的火箭 LauncherOne 不像是多數火箭從地面垂直發射,而是將火箭掛在波音 747 的機翼下方,讓飛機載著火箭到高空,再從高空釋放發射。

這個方法有幾項好處,包括較不受天氣影響、可以在指定的位置發射火箭,還有火箭引擎設計可以不需要考量地面的大氣環境,直接針對稀薄大氣設計等等… 只可惜 Launcher One 的發射成本並不低,這些些微優勢並沒有吸引到很多客戶,加上發射失敗造成客戶的衛星付諸流水,更讓潛在客戶和投資者望之卻步,讓維珍軌道最終走向破產解散的結局。

這也讓人想到十幾年前,SpaceX 已經經歷了三次發射失敗,沒有本錢再繼續失敗了, Elon Musk 決定將身家賭在 Falcon 1 火箭的最後一次發射上。而那次任務終於成功,也開了私人公司發射火箭入軌的先例。若當年那次發射失敗,很可能就不會有今日的 SpaceX。創業成功本來就十分困難,而太空產業的低容錯率和所需投入的高成本,更是這些新創太空公司必須面對的重大挑戰呀。


備註:維珍軌道主要業務是發射小型人造衛星,與經營觀光太空飛行的維珍銀河 Virgin Galatic 雖都是維珍集團的旗下公司,也都以「空載發射」為特色,但並不是同一間公司。維珍銀河雖然也是悄無聲息一陣子沒有任務了,但目前公司還正常營運中。

大家可以來複習一下 Everyday Astronaut 在將近兩年前發布的影片「Who will be the KING of the Small Sat Launchers?!」。在影片中,Tim 對小火箭發射市場的存在意義、當時該領域主要的(美國)參賽者、各家火箭的特點、以及整個行業的未來發展做了相當完整的概述。


近兩年後重看這部影片,可以明顯看到各家勢力此消彼漲。
Astra 在經歷多次任務失敗後,公司經濟狀態已經處於長期低迷;Virgin Orbit 在經歷長期延宕和發射失敗後宣布破產;Launcher 被另一家太空公司 Vast 併購,火箭開發計畫中止,但是繼續引擎和 Orbiter tug 的開發;Relativity Space 和 ABL 則仍在嘗試入軌的路上。這些公司雖然是「新創」,但別忘了它們背後可都有上億美金的投資,還有美國在航太科技領域數十年的耕耘所培育出的環境和人才支撐。即便如此、即便只是打造一台能送幾百公斤上軌道的小火箭,依然是非常艱鉅的工程挑戰。

引用 Tim 在影片結尾的話:
「如果問我十年後這些公司還會有幾家活著,我希望是都活著,但這可能不太現實。事實上,在一間火箭公司能夠成功且規律的進行發射(這樣才會有穩定收入)之前,設計和發射火箭真的有非常大的風險。」

另外值得一提的是,「破產」並不一定代表故事結束了。事實上如今許多太空領域的著名公司,比如 Iridium、OneWeb、Firefly 都曾經歷過破產,但最終獲得新一輪的資金後重整旗鼓再次出發。Virgin Orbit 獨特的空載發射技術是否有被復活的價值呢?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。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