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給地科學子的求學地圖】EP2:臺大地質

【給地科學子的求學地圖】EP2:臺大地質|Youtube

摘要
臺大地質系是國內歷史最悠久,研究資源最豐富的地質科學系所,其以孕育了多位知名的地質學家而聞名。在課程規劃上,臺大地質相當注重傳統野外調查的能力,透過多門課程培養野外觀察與推論地質模型的能力。不過隨著時代進步,前緣研究開始更加仰賴物理、化學、與生物的科學方法,臺大地質系也因應這個趨勢開始開設多元化的選修,讓學生有能力應對未來的變化。

科系介紹圖文
多年前在臺大杜鵑花節(科系博覽會)所整理的科系介紹,放到現在應該還適用,分為四個章節:
科系介紹第一集:地質科學基本介紹
科系介紹第二集:臺大地質必修課程
科系介紹第三集:臺大地質選修課程
科系介紹第四集:地質科學未來出路

地質系在學些什麼,跟地科系有差別嗎?
用一個很不精確的分類來比喻,如果把地球的組成分成固、液、氣三個相態的領域,那麼氣就是大氣的部分、液是海洋的部分、剩下的固體地球部分就是地質系專攻的領域,主要也就是大家所謂的「石頭」。至於地科系理論上是涵蓋所有地球相關的議題,實際上則要看各校各系如何規劃,畢竟地球相關的研究太多太廣了。

讀地質系需要哪些能力,高中地科和數學要很好嗎?
如果只是要應付系上的必修課程,地質系絕對不是一個數學門檻高的科系,因為我們主要的目標是訓練學生如何透過野外調查、以及尋找物理化學生物等不同的線索,來幫助我們了解一個地區的地質在過去如何作用和演變。但是相對的,如果具備良好的觀察力、邏輯思考、想像力,對於學習地質會有不錯的幫助。至於高中地科涵蓋範圍廣,我認為只要學完地科還有相當程度的興趣、不討厭就好了,成績不一定要特別突出。
另外我自己覺得如果有學好國高中地理科裡面的自然地理部分,對於學地質也會有很大的幫助,因為地形、地景和地質作用是密不可分的。例如國中會學到台北是盆地、桃園有台地、新竹苗栗則有很多丘陵,為什麼每個地方有不同的地形?跟地質很有關係。

地質可以再細分為那些領域,這些領域各自又在做什麼?而台大地質的課程有那些呢?
用研究的方法簡單來分的話大致上有幾個領域,第一個是傳統地質的研究方法,透過野外觀察來了解岩石的種類、構造、形貌,尋找地質作用在野外留下的證據。
第二個是用化學的方式在研究,例如給樣本做同位素定年,測定某個地質事件發生的年代,或是分析岩石礦物的組成,看有沒有某種礦物或元素特別多特別少,化學方法可以研究的時間尺度是最長的(甚至可至地球形成早期)。
第三個是用物理的方式研究,例如磁力、重力探勘,或是透過蒐集地震資料來分析,物理方法可以研究的空間尺度是最大的(可以一路深入地核)。
第四個是用生物來研究,例如研究特定一種化石在地層中的分布、或是該物種的演化,也是從早期就存在的研究方法。
方法很多、但研究的對象都是同一個地球,所以就很像盲人摸象,要整合各個領域的結果來討論什麼模型是最好的。
現行台大地質的必修課裡面主要是傳統地質的訓練,其次是化學,而物理和生物更次之。 不過地質系的課程規劃裡面,必修課算是台大很少的,只有52學分,大部分的畢業學分都是選修學分,可以自己選擇要修系上不同領域的課或甚至去修其他系的選修課。

大家會因為朝不同領域發展,比如有人走地球化學,有人走構造地質等等,選修課程就不一樣嗎?
肯定會,不同領域所需要的知識相差甚遠,至於選修課就要看各個學期老師如何規劃開課。目前系上有滿多地球物理的老師,所以對地物有興趣的人也不用擔心在這裡會修不到相關的課。

相信對地質系有興趣的人,很多可能已經有聽說地質系會「出野外」,可以談談台大地質的地質調查課程嗎?
在地質系除了必修課有多次出野外上課學習的機會,每個學期也會由各個老師開授地質調查的課程,前往一個地區四到五天,透過自己的雙眼和雙腳來了解當地的地質,野外地點分布全台各地,包含而不限於花蓮台東、恆春半島、北中南橫、離島等地。
在不同等級的地調課程中學生會被賦予不同的任務,初階的野外大多時候還是在聽課講解,練習觀察和記錄;進階的野外課則需要自己探索,老師只會提供少量的線索和討論,讓學生自己擬出一個合理的模型來解釋看到的現象。

讀地質的出路與應用方向有那些呢,有沒有遇到旁人或長輩的質疑,擔心讀地質沒錢途?
如果想要賺大錢還是不要讀地質比較好(O
目前在台灣和地質系所學有直接相關的出路並不多,在公家機關有少量的職缺(氣象局、中央地調所、災防中心等)、或是國營事業(中油、台電)。再來就是到工程公司做工程地質的評估顧問,這部分可能會需要有應用地質技師(高考)的證照。當然如果對當老師有興趣的人也可以走中學地科老師這條路,在大學期間加入修教育學程的規劃。
台灣有許多的天然災害和地質有關,像是地震、山崩。此外,近期比較熱門的議題像是離岸風電、地熱、碳封存的工作,也都需要大量的地質探勘,不過很可惜的是這些工作還沒被廣泛的重視,看看未來幾年有沒有機會改變。

想讀地質高中階段可以先做什麼準備呢?
我認為可以先熟悉地質相關的專有名詞和定義,中英文都是,這樣有助於後續在讀中英文教科書的時候更快的吸收。另外也可以多去了解有哪些正在實際進行的研究,來評估自己對哪個領域有興趣或沒興趣。

如果目標是學習地質相關領域,志願是不是可以同時填地質系跟地科系呢?
其實是可以的,但是要看清楚各個學校的地科系著重的領域在哪裡。剛好師大地科、中央地科、成大地科、中正地環都有涉略地質領域,其中中央、中正和成大的地質比例比較高。要了解一個科系涉略的領域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看他們的必修課程,因為必修課程的變動幅度小,不像選修課程,某個老師退休可能就不會再開。

在地質系有遇到挑戰和瓶頸?
大一上第一次修微積分的時候覺得很難直接被當了orz
大二的時候一度不知道要往哪個領域繼續深入,當時有個新成立的古海洋實驗室,就去那邊工讀,洗海洋沉積物洗有孔蟲,順便看看他們在做什麼,做了一個學期覺得不算特別有興趣,再加上遇到疫情三級警戒就沒有再繼續了。同時我也去修了一些偏地球物理的課,相較於化學,我比較能理解和想像物理的性質(物理的空間vs化學的時間),又因為地球物理需要仰賴許多電腦的處理和運算,我覺得我對這些工具是比較熟悉的,所以慢慢就把重心放在這邊。

你在地質系待了四年後,現在又繼續讀地質所,對你來說地質有趣的地方是什麼呢?
我覺得地質是一個跟生活環境息息相關的學科,包含前面說到的,不同地區的地形差異就是地質作用所造成的。各種的基礎建設也都必須建立在對於地質有足夠的認識,為什麼台北到宜蘭的交通這麼困難?為什麼中橫南橫一直斷?這些問題都和地質很有關係。學的越多越可以回答這些問題,也才有解決的機會,這都是讓我覺得學地質很有趣的地方。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