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彥興
雖然大多數人都會同意,行星是恆星形成過程中通過從原行星盤(Protoplanetary Disk, PPD)吸積物質所形成的,但行星形成的詳細機制,目前仍然是天文物理中相當活躍的研究領域之一。
行星形成的一個關鍵問題是,如何在原行星盤的有限壽命之內,讓塵埃顆粒從次微米/奈米級的大小,長大到公里級的微行星(Planetesimal,能通過自身重力有效吸積氣體和塵埃的天體)。
控制微行星是否能形成的關鍵物理過程有兩個,分別是塵埃的「成長 Growth」與「飄移 Drift」,兩者分別對應一個時間尺度 $t_{\rm grow}$ 和 $t_{\rm drift}$。
成長時間尺度相對直觀,基本上塵埃顆粒越多,它們的生長速度就越快。
而飄移時間尺度則比較複雜。首先我們要知道,在原行星盤上,塵埃是以所謂的「克卜勒速度 Keplerian velocity」,也就是大家高中學過的 $v = \sqrt{GM/r}$ 在繞行原恆星的。但氣體不一樣,由於氣體在徑向有壓力梯度提供的額外支撐,因此氣體其實會以所謂的「次克卜勒速度 sub-Keplerian velocity」,也就是比克卜勒速度稍微慢一點的速度繞行。
所以對塵埃來說,它們在軌道上前進時,其實會受到來自氣體的阻力並損失角動量,最終導致塵埃向內飄移並落入恆星。
歷史上,行星形成理論的一個重大難題在於,給定標準的原行星盤氣體與塵埃分佈,塵埃的飄移的速度通常遠快於成長速度。這意味著塵埃還來不及長成微行星就會被送進恆星之中。然而,近年來,「塵埃陷阱 Dust Trap」的概念被證明是一種可行的機制,能夠促進塵埃的快速生長。
當 PPD 因為各種磁流體力學效應或是盤中存在的系外行星而形成空隙(gap)時,原本由外而內增加的氣體壓力結構,會因為空隙的存在而改變,使得空隙的外側會出現一個壓力梯度為零的區域。一但壓力梯度為零,氣體就會跟塵埃一樣以克卜勒速度繞行,塵埃也就因為不受氣體的阻力而停止向內飄移,從而使塵埃在環中聚集,這個結構(或說機制)就被稱為塵埃陷阱。而當塵埃密度大幅增加,就可以讓塵埃快速長大,最終形成微行星。
然而,行星形成的許多方面仍然是未解之謎。在觀測方面,ALMA 將繼續幫助我們通過光譜了解塵埃的特性,特別是塵埃的顆粒大小分佈。此外,像 GRAVITY 這樣的近紅外干涉儀和光譜儀,可以通過散射光探測原行星盤最內部的區域。在理論方面,目前關於塵埃生長的理論(如上所述)大多假設塵埃是固體且球形的,但實際上真正的塵埃往往是多孔(porous)的。準確地模擬塵埃的多孔性,將成為未來幾年最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