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歷史上的今天】獵鷹九號首次降落成功

林彥興


相信當後人回顧 21 世紀初的太空史時,2015 年 12 月 21 日將是無法忽視的一天。

彼時,一家堪稱年輕的太空公司,在 NASA 的幫助下開發了一款新火箭,並用它進行了十幾次發射任務,逐漸在這個曾經被軍工複合體完全壟斷的市場中站穩腳步。但這家公司的目標可不僅於此,除了快速改進火箭的設計,讓火箭的性能越來越強之外,它們還想要讓火箭的第一節可以「重複使用」。

而想要做到這點,就需要讓原本身在上百公里高空、以極音速飛行的第一節,挺過重返大氣的高溫環境,並且精準在觸地的那一瞬間減速到零才行。物理上,這當然是能做到的;但工程上,這個目標卻被同時代的多數人,包括許多火箭領域的專家們,認為是天方夜譚。即使火箭能成功回收,最終能節省多少成本也很難說,太空梭就是血淋淋的前車之鑑。

但即使如此,這家公司還是沒有放棄。他們一邊繼續幫人發射衛星賺錢,一邊趁著這些機會不斷嘗試。最終,在經過五年的努力與多次絢爛的爆炸之後,它們成功在 2015 年 12 月 21 日的 Orbcomm-OG2-2 任務中,讓火箭成功在陸上降落場著陸,成為史上第一個著陸成功的軌道級運載火箭。相信讀到這裡大家應該都已經知道,這家公司就是 SpaceX,這個火箭就是獵鷹九號(Falcon 9)。

九年過去,SpaceX 已經向世界證明,重複使用火箭第一節,不僅降低火箭的發射成本,讓 SpaceX 的發射報價總能夠低於同行,更可以藉由重複使用來降低火箭產能的需求,從而達到更高的發射頻率。以今年來說,SpaceX 的發射平均間隔不到三天,並包辦全世界入軌總質量的八成以上,成果可謂無比輝煌。而且九年過去,仍沒有第二個國家或公司能做到一樣的事。

所幸,獵鷹九號這樣獨孤求敗的狀況應該不會持續太久了。世界上現在有超過十個不同的可回收火箭計畫正在進行中,進度各異。其中最快的應屬 Blue Origin 的 New Glenn,現在首飛的火箭已經在發射台上測試,預計明年初進行首飛。

希望明年做十週年回顧的時候,SpaceX 不再一枝獨秀。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