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時事】嘉義大埔地震的地表變形

黃懷逸


在大地震發生時,若震源深度比較淺,有時會伴隨著地表的破壞或是變形。地質學家觀測這些變形的方式,除了親自前往現場調查,或是利用全球衛星導航系統(GNSS)進行衛星定位以外,現在也經常使用衛星搭載的合成孔徑雷達干涉技術(InSAR)來獲得地表變形分布的資訊。

InSAR 是怎麼運作的呢?首先,衛星上搭載的合成孔徑雷達(SAR)會持續地向地表發射雷達波,並且記錄反射的雷達波的相位(如波峰或波谷)。因此地質學家可以藉由比較地震前後雷達回波的相位差異,計算出這段時間之內地面與衛星的距離改變了幾個波長,並藉此了解地表的變形分布。

下圖是 #住北編 使用 2024/12/28 和 2025/01/21 下午的兩筆觀測資料進行干涉的結果,可以看到發生在 2025/01/21 清晨嘉義地震的地表變形。在干涉圖中可以看到同心圓的結構,顯示斷層在這場地震中可能沒有地表破裂。每個環代表的大約是 2.5 公分的變形,最大的變形量大約在 7 公分左右。

製圖/黃懷逸;資料來源/ESA Sentinel-1A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