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行星科學】那些年人類撞過的小天體

林彥興


接續昨天的話題,轟轟烈烈撞進迪莫佛斯的 DART 雖然是史上第一個為了行星防禦而撞擊小行星的任務,卻不是人類史上第一次撞擊這些小天體。只不過以前的任務們,目的有些不同。

由於質量小、環境單純,一般認為彗星、小行星這些小天體的內部,仍保留著數十億年前太陽系形成時的狀態,而不像地球這些大天體,又是行星分異、又是表面風化,樣子早就跟 46 億年前大不相同。因此這些小天體們常被稱為太陽系的活化石,可以用於研究太陽系的形成與演化。因此,想辦法探測小行星的內部組成,是相當重要且有用的科學目標。但要怎麼把小行星的內部挖出來呢?最簡單暴力的方法,就是用力撞下去。

在 DART 之前,最有名的小天體撞擊者應是 NASA 的「深度撞擊號 Deep Impact」。它在 2005 年年初發射後,於同年 7 月與彗星「坦普爾一號 9P/Tempel 1」會合,並釋放撞擊器以秒速 10.3 公里撞擊彗星,並拍下整個過程。而就像這次的 DART 任務,當年天文界的望遠鏡們也是精銳盡出觀測這次撞擊,哈伯、史匹哲、XMM-Newton 等都有參與。

另一個有名的例子是 JAXA 的「隼鳥二號 Hayabusa 2」任務。比起匆匆掠過的深度撞擊,隼鳥二號是進入了環繞小行星「龍宮 Ryugu」的軌道上,然後釋放了一個稱為 SCI 的,呃,有一點類似太空火箭筒的東西,把一個 2.5 公斤的銅製砲彈以大概每秒兩公里打到龍宮上,打出一個隕石坑,然後隼鳥二號再跑到隕石坑中採集樣本,最終送回地球。

所以,撞擊小天體其實不是什麼新鮮事,但以改變小行星軌道為目的而撞,DART 是第一次。

Credit: NASA/JPL-Caltech/UMD|JAXA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