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社刊 19 冬至】黑洞

作者:游宗穎

今年4月10日,人們首次拍攝到黑洞的影像,在天文學中這是重要的一個里程碑。黑洞是一個質量極大的天體,就連光也無法逃離他的魔爪,它對我們而言既神秘又令人感到懼怕,現在就讓我們來深入的探索黑洞的真面目。

黑洞的興衰—恆星形成

想要了解黑洞,就要先知道黑洞的成因。黑洞是恆星死亡後的遺骸,但並非任何恆星皆能成為黑洞。恆星是由星雲因自身重力塌縮而形成,但恆星並不會無止境的塌縮,在塌縮的過程中,會產生大量的熱,當溫度到達一定的值,氫原子便會開始發生核融合反應形成氦,並產生大量能量向外輻射,向外膨脹的壓力會與自身的引力達成平衡,使恆星能穩定存在。而恆星可依質量由小到大可分為紅矮星、黃矮星與藍巨星。

質量越小的恆星,由於核融合反應不強,釋放的能量不大,因此壽命較長,發出的光較弱且呈現紅色,像是紅矮星,這類恆星的質量通常小於0.5個太陽質量;相反的,像是藍巨星這類大質量恆星,內部的核融合反應劇烈,會釋放大量能量,發出藍色的光,但是壽命卻短的多,它們通常大於8個太陽質量。

圖一:恆星演化史。圖源:Encyclopædia Britannica, Inc.


恆星衰亡

恆星內部在核融合時,氫會變成氦,其淨反應式為:


也就是4個氫融合成1個氦,物質數量是減少的,而每個氫原子與氦原子對核心向外產生壓力的貢獻是差不多的,因此恆星內部的壓力最後將無法與其引力抗衡開始收縮。但在收縮的同時,恆星內部的溫度將會升高,使核融合反應加劇,產生更多的能量向外傳遞,使亮度變大,同時恆星外層也向外膨脹且表面溫度下降。質量小的恆星在這個階段會漸漸膨脹,並將外層大氣拋出,最後中間留下的核心就是白矮星;質量大的恆星會變為紅超巨星,接著發生超新星爆炸(supernova),最後可能會形成中子星或黑洞。

中子星密度極大,但仍能穩定存在,是因為中子簡併壓力能與引力抗衡。然而當質量太大時,中子簡併壓力也將無法抵抗,一旦其半徑小於一個史瓦西半徑,就會無限制的收縮,最後縮成一點,黑洞變這麼誕生了。

黑洞後續發展

黑洞形成後,還能透過吸收其他的物質繼續增長,特別是周圍的氣體與塵埃,這也是大質量黑洞成長的主要過程。儘管黑洞質量會增大,它也有衰亡的一天,只是相較於恆星的一生,黑洞從生成到死亡所經歷的時間非常長久。霍金輻射(Hawking radiation)便是造成黑洞質量消逝的原因,霍金輻射簡單來說就是黑洞發出的黑體輻射。當黑洞的質量越大時,質量消逝的速率便越慢,要讓一般恆星死亡產生黑洞的質量完全消逝,需要花上1066年之久。

黑洞的構造

黑洞之所以被稱為「洞」,是因為它能將所有物質吸入,就像一個無底洞,然而事實上它是由一個質量極大的點,以及包覆在外的事件視界所構成,其外還有各種特殊構造。現在讓我們一一了解黑洞的構造:

圖二:黑洞的構造。圖源:NASA and JPL-Caltech。


奇異點 Singularity
黑洞的中心可能是一個質量極大、體積極小的點,這個點被稱為重力奇異點,或是時空奇異點。當物質靠近奇異點時,形狀會被拉長,最後消失在奇異點中。然而在黑洞外的觀測者看到的卻是,物體會隨著與黑洞距離越近、速度越慢,最終停在事件視界上。在奇異點中,包含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在內的物理定律將不再適用,而它又被事件視界包覆,因此奇異點僅能用理論推測,無法直接透過觀測確認它的存在。

事件視界 Event horizon
事件視界包覆在奇異點外,任何物質與能量一旦越過這個界限,在不轉動的黑洞中,此界限恰等於史瓦西半徑,其受到重力場的束縛將無法再離開此區域,就連速度最快的光也不例外,沒有任何光能夠從事件視界中發射出來,因此事件視界呈現為一顆黑色的球體。事件視界是對於遠在外面的觀測者的概念,事實上進入黑洞的物質並不會感受到自身正在進入事件視界,而在外的觀測者則永遠無法看到物質進入視界,這也是取名為事件視界的原因。

光子層 Photon sphere
雖然黑洞本身是黑的,但是在外高速環繞的物質以及噴流會釋放出光,在一般的情況下,光是直線前進的,然而受到黑洞強大重力場的影響,空間會被扭曲,光的行進路線也因此扭曲,就好比是行星繞著恆星,光子也會圍繞在黑洞外,形成一個軌道,這就是所謂的光子層,或是光子球。值得注意的是,光子層的半徑並不等於事件視界的半徑,儘管光進到光子層內的範圍,還是有可能逃離,若黑洞不會旋轉,則其光子圈的半徑為1.5個史瓦西半徑。

吸積盤 Accretion disk
極高溫的氣體與塵埃在黑洞外,以趨近光的速度環繞形成吸積盤,在圍繞的過程中,一些物質因為摩擦力而向內旋轉掉入視界,也有一部份物質脫離引力向外發射形成噴流,在圍繞時也會提高物質的溫度,發射出電磁輻射,包含X射線、可見光、紅外線、電波等。位在吸積盤上的氣體與塵埃,便是黑洞質量增加的食物來源。

最內穩定軌道 Innermost stable orbit
光要進到事件視界才會被吸入無法逃離,然而在吸積盤上的物質在事件視界外便會吸入,因此在吸積盤上看到的最內圈便是物質在環繞黑洞的最內穩定軌道,若在一個不旋轉的黑洞中,最內穩定軌道的半徑為3個史瓦西半徑,一般物質一旦進到這個區域將無法離開。

相對論性噴流 Relativistic jets
吸積盤上的物質快速旋轉時會產生磁場,其沿著黑洞的旋轉方向扭曲並向外發射,形成高能電漿噴流。形成這種相對論性噴流所需要的能量極大,因此科學家推測一部份噴流的能量可能來自黑洞本身的轉動。

黑洞的分類

雖然黑洞在一般人眼中都長得差不多,但其實黑洞深受著三個參數影響,分別是質量、角動量與電量,這三個參數足以決定黑洞長得如何,事實上黑洞也僅能由這三個參數所描述,不過在一般情況下自然生成的黑洞,皆為會自旋且帶電荷的黑洞,因此接下來將依黑洞質量多寡將他們分門別類。

超大質量黑洞
超大質量黑洞的質量由數十萬至數百億個太陽質量,在各大星系的中心都會有個超大質量黑洞,例如銀河系與M87都是如此。大多數超大質量黑洞是無法由恆星死亡後塌縮而成,主要是藉由吞噬其他天體,緩慢吸積逐漸增加自身質量。

中介質量黑洞
中介質量黑洞的質量介於數百至數萬個太陽質量,也就是介於恆星質量與中介質量黑洞之間,然而在宇宙中,已觀測到的中介質量黑洞為數不多,他們通常存在於球狀星系的中心。

恆星黑洞
中介質量黑洞的質量介於數百至數萬個太陽質量,也就是介於恆星質量與中介質量黑洞之間,然而在宇宙中,已觀測到的中介質量黑洞為數不多,他們通常存在於球狀星系的中心。

微型黑洞
微型黑洞又稱為量子黑洞,原因是在這種尺度的黑洞中,量子效應扮演重要的角色。其可能是在宇宙大爆炸時期,在高密度的環境下或相變的過程中產生的。

圖三:黑洞及其周圍磁力線繞行方向示意圖。


圖四:M87的黑洞噴流及其噴流磁力線的對照圖。


名詞解釋

中子簡併壓力
中子簡併壓力是來自包立不相容原理的力,也就是兩個基本粒子不能擁有相同的量子態。例如兩個在相同軌域的電子,其自旋方向必定相反。這種力量使物質被壓縮有一個極限,造就了中子星的存在。

史瓦西半徑 Schwarzschild radius
凡是具有質量的物質,其所能存在的體積都有下限,而這物質存在的最小半徑便是史瓦西半徑。史瓦西半徑可由以下的式子得到:


從這式子中可以看到史瓦西半徑只跟質量有關且成正比,質量越大,其史瓦西半徑也越大。



同系列其他文章:
M87 觀測史

同期社刊其他文章:
The night the star fell—獅子座流星雨
好意卻成光害的星鏈計畫
獵戶星雲之美
行星組曲 Part.2— 輕盈的飛行 進入歡樂的殿堂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