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社刊 17 雨水】最遙遠的飛掠行動 — Ultima Thule (上)

作者:謝成蔚
  2019年1月1日,在我們快樂享受跨年連假的同時,在太陽系的邊陲——柯伊伯帶,歷經了一個史上最遙遠的飛掠行動。新視野號以3500公里的距離飛掠了小行星486958(臨時編號為2014 MU69),科學家還幽默的幫它取了一個綽號,叫做Ultima Thule,意思是天涯海角。

  起初,科學家們根據最先傳回地球的資料及圖檔(圖一)推定,這顆遙遠小行星的形狀像個雪人一樣,其中大顆的叫做Ultima,小顆的叫做Thule,不過這張照片顯然只有拍到面對太陽的那一側,另一側的形狀還無從得知,要等待新視野號以1KB/s的緩慢速度繼續傳送剩餘的觀測資料,而同時因為新視野號在天球上的位置與太陽重疊,造成資料的回傳更加困難。到了2月9日,NASA才發布了Ultima Thule的最新觀測結果,這與最初所想的有些差距,科學家利用新視野號飛掠Ultima Thule之後拍攝其黑暗面的影像,發現這顆小行星的形狀其實根本不是一開始所想的雪人,而是兩個較為扁平的圓形(圖二),就像兩個鬆餅放在一起的感覺,不過這樣說起來好像哪裡怪怪的……在那麼遙遠的邊陲地帶,其所受到的陽光照射量約只有地球的0.05%,更何況還是利用黑暗面的影像來推測形狀,不是應該幾乎看不見嗎?
圖一。圖源:NASA

圖二。圖源:NASA

  沒錯,的確看不見,要利用另一種簡單的方式來觀測:假設在全黑的環境下有棵佈滿小燈泡的發光聖誕樹,如果有個不發光的圓球體移動到聖誕樹前,聖誕樹上小燈泡的光就會被擋住,看過去就會是一個圓形物體擋著聖誕樹,原本不被看見的球體在這時就會被發現,也可以概略得知它的形狀,而科學家便是利用類似的方式來觀察Ultima Thule的形狀,此時的不發光物是Ultima Thule,聖誕樹上的燈泡就是數不清的背景恆星(圖三),若再將這些影像疊在一起變成影片便能更容易的看出形狀了。
圖三。圖源:NASA

同系列其他文章:
最遙遠的飛掠行動 — Ultima Thule (下)

同期社刊其他文章:
本季星空
宇宙中的黑暗幽靈—暗物質 (上)
哈伯太空望遠鏡 (上)
太空中的清道夫 — RemoveDEBRIS (上)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