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社刊 17 雨水】宇宙中的黑暗幽靈—暗物質 (上)

作者:陳麒云
  國高中的課本告訴我們,宇宙裡的一切事物,都是由數不盡的微小粒子「原子」組成,從地球上的一切,到天空中最閃耀的星體皆然。但我們眼前所見,是否就是現實的一切?如果告訴你,宇宙大部分都是由一種看不到的物質所組成,你相信嗎?

  天文學在過去20年的一項重大發現,就是宇宙中數量最龐大的物質,可能不是我們所熟悉的發光物質—恆星、星雲、星系所組成,而是由我們目前還不知道形式、性質的物質所組成。

  這些物質完全不與電磁波交互作用,也就是說,它不會發射光,也不會吸收光。因此至今我們無法以傳統天文學的觀測方法「看」到它們,也正因為這個特性,科學家將這種物質稱為「暗物質」。

  既然我們觀測不到暗物質,那科學家們如何斷定它的存在呢?
圖一:暗物質與一般物質之比較。圖源:柴知道
暗物質不與電磁波交互作用,因此無法觀測。

暗物質的發現
 1. 星系團質量異常
  最早提出證據並推斷暗物質存在的是荷蘭科學家揚·奧爾特,1932年,他根據銀河系恆星的運動,提出銀河系裡應該有更多的質量的想法。

  在1933年,弗里茨·茲威基研究后髮座星系團時,使用維里定理推斷星系團中星系的平均質量 ,而獲獲得的數值遠大於從光度所得到質量的160倍,因此,他提出絕大部份的物質都是漆黑看不見的,這就是「暗物質」概念的啟源。

 2. 星系自轉速度異常
  美國天文學家薇拉·魯賓觀測星系轉速時,發現星系外側的旋轉速度較牛頓重力預期的快(圖二),故推測是有數量龐大的質能拉住星系外側組成,以使其不致因過大的離心力而脫離星系。
圖二:星系自轉速度不符牛頓理論。圖源:陳麒云

 3. 星系與星系團觀測
  2006年,美國天文學家利用錢德拉X射線望遠鏡對星系團1E 0657-558進行觀測,無意間觀測到星系團的碰撞,星系團碰撞威力之猛,使得暗物質與正常物質分開,因此發現了暗物質存在的直接證據。

  看到這裡,你可能會很納悶,暗物質不是看不見、摸不著嗎?科學家是如何得到像(圖三)與(圖四)這樣的圖片的?答案正是暗物質最重要的性質,也因為如此,暗物質能在宇宙中佔有舉足輕「重」的地位。
圖三:圖中的亮點星系,星系間似乎有什麼將它們連了起來?圖源:NASA

圖四:星系團對撞示意圖(藍色為星系團內原暗物質、紅色為對撞後殘留暗物質)。
圖源:How the Universe Works

同系列其他文章:
宇宙中的黑暗幽靈—暗物質 (下)

同期社刊其他文章:
本季星空
哈伯太空望遠鏡 (上)
最遙遠的飛掠行動 — Ultima Thule (上)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