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社刊 17 雨水】最遙遠的飛掠行動 — Ultima Thule (下)

作者:謝成蔚
  而這顆遙遠小行星的表面究竟有些什麼呢?其實不外乎就是柯伊伯帶天體常有的氮冰、水冰以及托林(tholin),托林的形成是甲烷、乙烷等簡單有機化合物受紫外線照射後所混和而成的,多為棕色或淺紅色,在Ultima與Thule連接的地方有大量的水冰聚集,形成一條亮帶,目前的推測是,這兩顆球體最初是分開的,在大約45億年前,兩者以相當低的相對速度緩慢靠近,然後溫和的碰在一起形成現在所看到的樣子,科學家們將這種天體稱為密接小行星,目前已知是密接天體的還有67P彗星(圖四),也就是羅賽塔號登陸的目標,而兩者除了同是密接天體外還有些相似之處:由圖一可以看到,Thule上有一個明顯的坑,目前的推測是因為其內部塌縮而造成的坑,而67P彗星是因為它受太陽照射後溫度提高,使內部的氣體揮發,造成結構不穩定而產生塌縮。
圖四。圖源:ESA

  Ultima Thule與太陽系的形成時間相近,其又位在相當冰冷的邊界,較能保存最初形成時的線索,所以科學家便想藉由了解Ultima Thule來研究太陽系最初形成時的奧秘。目前新視野號回傳的資料依然只是冰山一角,等待更多資料到來後或許還會有突破性的大發現,大家可以隨時注意New Horizons的NASA頁面,或是臉書粉絲專頁,給這個身在冰冷邊界的小行星還有孤單探測船一些熱情的關注吧!

同系列其他文章:
最遙遠的飛掠行動 — Ultima Thule (上)

同期社刊其他文章:
本季星空
宇宙中的黑暗幽靈—暗物質 (上)
哈伯太空望遠鏡 (上)
太空中的清道夫 — RemoveDEBRIS (上)

留言